本書探討〈九歌〉、〈蘭亭序〉、〈赤壁賦〉等經典文學作品為題材的「詩意圖」,以及觀賞「詩意圖」而寫作的題畫詩。
詩/詩意圖/題畫詩,彼此「互為文本」,又「依憑再生」。「互文」與「再生」之中,遊目騁懷,歷久彌新。
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8月出版
ISBN 978-986-6178-33-7
English Title: Intextuality and Citational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uthor: I, Lo-Fen
Publisher and Publication Year: Li Ren Publishing Co, 2011,,Taipei
This book, containing a total of 10 articles, is the result of the author’s engagement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ork. These articles studied paintings with poetic flavour which were inspired by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such as “Jiu Ge” (the Chu Ci Nine-Songs), “Lanting Xu” (Prose of Purification at the Lanting Pavilion) and “Chi Bi Fu” (Ode to the Red Cliff), as well as poems inspired by writers appreciating these paintings.
Poems and paintings often play dual roles; they are themselves both the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or new literary or painting works and the fruit of this innovation. This phenomenon of “intertextuality” and “Citational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 scenes ar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目錄
一.〈九歌〉〈湘君〉、〈湘夫人〉之圖象表現及其歷史意義
二.「出塞」或「歸漢」──王昭 君與蔡文姬圖象的重疊與交錯
三.俯仰之間──「蘭亭修禊圖」及其題跋初探
四.閨怨與相思:牟益「擣衣圖」的解讀
五.美感與諷喻:杜甫〈麗人行〉詩的圖像演繹
六.戰火與清遊:赤壁圖題詠論析
七.天祿千秋──宋徽宗「文會圖」及其題詩
八.骷髏幻戲:中國文學與圖象中的生命意識
九.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及其題詩──視覺文化角度的推想
十.不繫之舟:吳鎮及其「漁父圖卷」題詞
自序
本書收錄筆者研究中國文學與美術交互關係的論文十篇,由何懷碩教授命名為「遊目騁懷」。
「遊目騁懷」出於王羲之〈蘭亭序〉,既直接聯繫本書中一篇討論「蘭亭修禊圖」及其題跋的專文,更含括全書之要旨──「遊目」,意謂「觀看」、「欣賞」;「騁懷」,意謂「創作」、「表述」。前可承筆者的論著《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初版,2005年12月再版),下啟繼研究題畫文學,以「賞畫題詩」為核心的二維思考,擴展到閱讀文學經典、繪製文學經典圖象、書寫圖象題詠,亦即詩/詩意圖/題畫詩的三重探索。
詩/詩意圖/題畫詩的三重探索,在《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裡,已經有一篇〈宋代題「詩意圖」詩析論──以題「歸去來圖」、「憩寂圖」、「陽關圖」為例〉,做為本書之先聲。本書分析的「詩意圖」文學文本,包括〈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王羲之〈蘭亭序〉、謝惠連〈擣衣詩〉、杜甫〈麗人行〉、吳鎮〈漁父詞〉。這些作品不但具有文學意義,也影響激發了畫家的靈感,成為圖繪的素材。
以繪畫表現文學作品內容的「詩意圖」,與其創意來源的文學作品,彼此具有互為文本的關係,可說是對文學文本進行他種媒介形式的「再生」。觀賞「詩意圖」,再寫作「題畫詩」,則又是圖象(美術)與文字(文學)的「互文」與「再生」。
以繪畫表現文學作品內容的「詩意圖」,與其創意來源的文學作品,彼此具有互為文本的關係,可說是對文學文本進行他種媒介形式的「再生」。觀賞「詩意圖」,再寫作「題畫詩」,則又是圖象(美術)與文字(文學)的「互文」與「再生」。
除了詩/詩意圖/題畫詩的三重探索,本書還關注非特定的文學作品,即文學(文化)意象在中國美術中的表現。例如王昭君和蔡琰,一位出塞和親;一位被擄後歸漢,既是性別/種族/階級的議題,圖繪和描寫王昭君和蔡琰,也是視覺文化裡辨識/認知/批判的實例。閱讀文學文本、觀看文學圖象,「閱讀」和「觀看」雖然都使用我們的雙眼,辨識/認知/批判的活動卻未必盡同,從視覺文化的角度,重新理解文學和美術的關係,是本書的另一嘗試。
再者,本書還有兩篇文章不僅不涉及「特定的文學文本」,其圖象的「隱喻」和「微言大義」都仍有申論空間,即宋徽宗「文會圖」和傳南宋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將辨識/認知/批判的活動,結合公讌雅集和傀儡戲的審美傳統,庶幾能掘引個中的政治內涵和生命意識。
本書承蒙何懷碩教授賜名,又喜獲何教授墨寶題書封面,受寵若驚。言語文字無以表達感謝與敬意,謹自期勤勉治學,再接再厲,不負何教授所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