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漂流到澎湖:朝鮮人李邦翼的意外之旅及其相關書寫

李邦翼 漂海歌


朴趾源 書李邦翼事

李邦仁 漂海錄



朝鮮正祖二十年 (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濟州武將李邦翼 (1757-?)由濟州島出發,前往京師漢陽覲見其父李光彬(?-?),途中遭遇颶風,同行共八人歷險海上,於十月初六漂流到澎湖。李邦翼等人在澎湖停留了十多天,後來被護送到台灣,轉至廈門,再經浙江、江蘇、山東到達北京,在異鄉九個月又十七日,行經水陸一萬二千四百里,最後經遼陽,於次年閏六月返回漢陽。

李邦翼以韓文(夾漢字)書寫的歌辭〈漂海歌〉道出了他此行的特殊經驗,在朝鮮時代有關航行意外而漂流異國的文字記錄中,〈漂海歌〉是唯一提及台灣的作品。李邦翼的經歷令朝鮮君主稱奇,正祖召見李邦翼,命史官記錄,並命富有文采的朴趾源(1737-1805)撰寫其事,於是朴趾源以漢文寫就了〈書李邦翼事〉一文。


除了李邦翼的〈漂海歌〉,以及朴趾源的〈書李邦翼事〉,現今所能見到與李邦翼異國見聞相關的文字,還有署名「花岑鄭上舍」將當時流傳民間的諺謠翻譯為漢文,署名「沙汀洞主」所書的〈李邦仁漂海錄〉寫本。
本文首先分析〈漂海歌〉、〈書李邦翼事〉和〈李邦仁漂海錄〉的內容與寫作特色,然後從李邦翼〈漂海歌〉中的追憶與想像成份,還原其符合史實的情節,並探討其虛構神遊的因素。



韓文寫成的〈漂海歌〉、漢字寫成的〈書李邦翼事〉,以及本為韓文,後來翻譯成漢文的〈李邦仁漂海錄〉,呈現了同一題材,相異的表述方式。歌詠、記敘、翻譯,都是為了讓李邦翼的漂海故事流傳後世,卻隱含著「韓文」與「漢字」作為書寫工具的文化角力。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4(北京:中華書局,20085),頁131-15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