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輯(2005年5月),頁113-139
安平大君李瑢(1418-1453),字清之,號匪懈堂,為韓國朝鮮時代世宗大王之第三子。安平大君性好文藝,能詩善畫,世宗24年(1442),獲得明周憲王朱有燉所刻之「東書堂歷代法帖」,其中有宋寧宗所書之「瀟湘八景」詩,於是「寶其宸翰,榻其詩,畫其圖」,並命文臣作詩唱和,謳賦者包括李永瑞、申叔舟、成三問等十餘人,為一時之盛事。
根據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瀟湘八景」是:「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以及「漁村落照」,創作此八景的是曾經於北宋仁宗嘉祐年間任官於瀟湘(即今湖南永州)地區的文人畫家宋迪。宋迪之後,南宋的畫院畫家馬遠、王洪、畫僧牧谿和玉澗均曾繪製「瀟湘八景圖」。「瀟湘八景圖」的題材在南宋流傳到高麗和日本,受到兩國畫家的矚目,從而仿傚繪製,於是從十二世紀以來,「瀟湘八景」一直是中、日、韓畫家創作不衰的畫題,原本地方色彩濃厚的「瀟湘八景」,展現了跨越地理空間及民族差異的特殊現象。
本文探討之重點包括:
一、 安平大君李瑢及其藝文生涯。
二、 「匪懈堂瀟湘八景詩卷」之傳承與創新。
三、 「匪懈堂瀟湘八景詩卷」呈現之藝術觀及其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