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脈絡中,「瀟湘」一詞素來具有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莊子的「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娥皇與女英為舜帝殉於湘水的神話傳說、屈原和賈誼的辭賦、陶淵明的桃花源想像、劉禹錫的文人竹枝詞、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一直到王夫之的遺民詞,乃至於明清戲曲和《紅樓夢》的林黛玉「瀟湘館」,文人不斷以「瀟湘」寄託個人的忠貞之心、孤高之志、離愁別恨之情。
發源於廣西的湘水匯聚其支流瀟水,向北蜿蜒,貫穿了湖南省注入洞庭湖,就實質地理區域而言,「瀟湘」即為湖南的別稱,由於當地群山屏障,境內江河密布,氣候變幻無常,景致詭麗靈秀,自然引生文人的詩興,尤其是從外地謫遷而來的失志文人,往往從娥皇女英的堅貞情操和屈原賈誼的懷憂怨懟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形成瀟湘文學淒惻感傷,恨別思歸的原型意象。
大約自唐代開始,隨著瀟湘文學原型意象的深植,文化地理意義上的「瀟湘」逐漸超越其實際地理區域,成為文人傾注情思的心靈空間,詩文中所指的「瀟湘」未必即是具體的湖南,可以是籠統的「南方」的代稱,或是一方發人離愁的土地;作者無須親身行旅,也得以歌詠瀟湘之美,而在「瀟湘」語詞的「典故化」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即為以「瀟湘」為主題的山水畫詩。
本文嘗試從宋代圍繞「瀟湘」主題的山水畫詩著手,體察「瀟湘」的實質地理環境與文化地理、「瀟湘」山水畫詩的創作與解讀機制、「瀟湘」山水畫詩的「平遠」空間表述及其中衍生的抒情意味,並且以「瀟湘八景圖」中的「瀟湘夜雨」為例,由觀覽圖象的視覺心理層面,從時間特質、空間構成與透視原理等方向,模擬古人的觀看模式,繼而理解題畫詩作者詩思與愁緒的由來。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325-372。
Geography, Space and Thought in the Northern Song ‘Xiaoxiang’ Poems
In Lee Fong-Mao and Liu Yuan-Ju, eds., Space, Place and Culture – The Writing and Expression of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Taipei: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2002), pp. 325-372.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